本文刊载于2025年7月3日《经济日报》第10版。作者林茂申,贵州大学在读博士;李建军,贵州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首席专家。
作为区域经济布局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联结点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,县域是我国经济基础稳、优势多、韧性强、潜能大的重要基石。县域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,富民产业能否持续壮大,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,事关共同富裕的实现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,要从自身实际出发,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。这指明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。
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三者相辅相成、互为支撑。兴业是发展基础,强县是空间载体,富民是最终目标。眼下,我国县域富民产业还存在不少短板,县域产业基础总体还相对薄弱。有的产业链条短,资源集聚能力不强;有的存在同质化现象,产业特色不突出;有的传统支柱产业走弱,转型升级难。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,协同推进兴业、强县、富民,需坚持系统观念、辩证思维,科学分析县域发展的优势强项、短板不足和趋势特征,厘清兴业、强县、富民的内在逻辑,辩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。
一是辩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,错位发展实现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”。根深方能叶茂,本固才能枝荣。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没有产业的发展,强县和富民也就无从谈起。当然,各地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区位条件各不相同,发展主导产业不能“齐步走”“一刀切”,必须深刻把握县域产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,坚持走差异化发展、特色化发展的路径,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、重复性建设的窠臼。中央多次强调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其中蕴含的正是因地制宜、错位发展的思路。实现错位发展,要立足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强,因地制宜、取长补短、发挥优势,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游则游、宜商则商,协调发展好一二三产业,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比较优势明显、带动能力强、就业容量大、能够显著推动县域居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,进而培育形成“金字招牌”,打造一批农业强县、工业大县、旅游名县和特色产业县等。
二是辩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,串珠成链提升整体发展效能。县域并非“孤岛”,开放发展是激发县域经济澎湃动能的重要选择,闭门造车只会让发展之路越走越窄。事实上,经济强县往往也是开放强县,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,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,特别是要努力打破自身产业壁垒,依据县域的空间特点、发展水平和要素支撑条件,优化县域富民产业的空间布局,加快形成以城带镇、以镇促村、城镇村协同的产业联动格局。打破地域界限,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作配合,推动县域产业链供应链跳出“低端锁定”,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壮大产业实力。把重点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,坚持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,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坚决破除地方保护、市场分割、“内卷式”竞争,为创新创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、可预期的环境。
三是辩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决不能走过去依靠要素投入、规模扩张和粗放式发展的老路,而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,科学决策、精准施策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。统筹好开发与保护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统筹好速度和效益,既看增量,更看质量,注重速度与结构、质量、效益相统一、相协调。统筹好科技教育等要素支撑,特别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,适应人口变化趋势和新型城镇化发展,优化教育布局,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;结合县域富民产业发展要求,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,完善人才培养使用、评价激励机制,让人才引得来、留得住,让各类人才尽展所长。同时,建立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,形成政府、高校、企业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,推进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。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,要防止好高骛远、急躁冒进,多干打基础、做铺垫、利长远的好事实事。
四是辩证处理好发展与惠民的关系,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兴业、强县,最终落点在富民增收、改善民生上。一方面,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加快地下管网等“里子”工程建设,提升县域教育医疗供给水平,推动文化体育提高品质,不断提升县域承载能力和城镇品质,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。另一方面,注重构建长效利益联结机制,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。着力推动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、大流通、大市场有机衔接,打通大户、生产基地、金融保险、农资供应、精深加工、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,构建“龙头企业+农民合作社+家庭农场”联合联营模式。同时,完善以工代赈政策措施,以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、龙头企业等为核心,推进股份合作、订单合同、服务协作、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,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。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,必须切实把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,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建立统一监测、分类帮扶机制,把民生底线兜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