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贵大声音】促进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
作者:
发布时间: 2023-02-22

省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强调,要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。乡村旅游包容性发展,是助推旅游产业化的关键依托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。

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农民持续获益。一是鼓励要素合作,扩大增收空间。鼓励当地居民以住宅、土地、技能等资源要素入股,参与到景区建设或村寨旅游合作社发展中,赋予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员权,推进村民向股民的身份转变。二是加强能力提升,激发内生动力。从资金信贷、经营管理技术、接待能力、信息获取等多方面,为村民提供旅游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培训,结合村民专业技能与自身意愿,提供不同的岗位安置,如民间导游、歌舞表演、服务接待等,促进居民向新型的旅游服务意识转变,实现就近非农就业。三是规范制度规则,落实权利义务。通过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,充分了解村民的利益诉求与意愿,结合当地实际,征集社区居民的意见,高效地协商解决居民利益分配问题。

坚持以文化保护为重点的开发原则,引导乡土文化传承创新。一是打造节日品牌,发展共享经济。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,以民族节日为切口,以地缘业缘为纽带,加强民族村寨之间的联结,创建特色民族村寨的文化风景廊道,通过客源互推,建立以客源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,共同培育一批掌握传统歌舞表演技能的表演团队,获取民族旅游品牌溢价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价值增值。二是凝聚民族共识,提升文化自信。通过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宣讲活动,唤醒村民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,提升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,激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,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名片,凸显地方文化特色。三是挖掘文化匠人,建设人才队伍。积极申报和培养非遗传承人,建立以非遗传承人为中心的文化传承体系,培育乡村文化精英,挖掘乡村文化匠人,实现“旅游+非遗”,延伸旅游产业链。

坚持以产业融合为导向的互动机制,促进旅游产业价值延伸。一是农旅融合,延长产业价值链。推进“旅游+农业”,建设农业观光园,如生态粮田、梯田景观等规模产业化农业观光种植园区,根据应季农事活动提供相应自助采摘、自助烹饪、自助耕作等项目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。二是文旅融合,强化产业价值链。强化“旅游+文化”,依靠各民族村寨特色文化,打造有深度文化体验的旅游纪念品、旅游体验项目、旅游演艺项目,借助于“山地公园省·多彩贵州风”旅游品牌,打造系列细分旅游品牌IP。三是数旅融合,补齐产业价值链。创新“旅游+互联网”,开发乡村旅游电子导览图,开通乡村旅游公众宣传号,打造层次分明、主次突出、新颖有趣的网上信息窗口,开通乡村旅游视频宣传号,利用网络媒体等媒介,如微博、微信、抖音,做好乡村旅游短视频宣传,营造口碑效应和品牌效应,实现“数字流量”向“货币流量”的转换,利用微店、淘宝等网站建立线上特色旅游产品销售网站,实现线上与线下物流的联结。

坚持以农民参与为基础的制度构建,扩宽乡村旅游参与渠道。一是优化乡村创业环境,引导乡村精英返乡创业。通过资金帮扶、信贷支持、政策偏向鼓励乡村精英返乡创业,达到优质城市资源回流;把握招商投资倾向,做好项目跟踪服务、考察协调等工作,发挥乡村精英的辐射带动作用,实现乡村内部的“传帮扶”。二是培育乡村产业能人,释放榜样模范引领效应。扶植培养个别农户进行“旅游参与试验”,树立本村旅游发展典型榜样,通过宣传榜样的力量,突出发展旅游的利益可得性,激励村民自我发展、自我学习的积极性。三是规范乡村社区组织,发挥社区组织传统效能。对传统民间组织进行正确引导,激发非官方社会组织的活力,继续发挥其协调纠纷、社会管理、参与动员、强化交流的积极作用,通过组织内部互助支持与信息传递,激发村民参与意识。

(此文刊发于2023年2月22日《贵州日报理论版)


编辑:
宋琳
责编:
梁瑶
编审:
周乐欣